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高中地理必背考点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会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一起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推知往两极逐渐地速度加快.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大部分经线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大小关系.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速度变大的是东经,会增大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会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比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意思是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它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正常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朝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下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外币现钞线的疏密:相同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温线图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突出来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来方向与河流流向反过来.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向外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是一样的.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岩质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也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之间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比较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日冕物质抛射(最很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太阳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比较多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瞰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睥睨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互相垂直)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能够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变化②不同经度相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平行的线-----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的最----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出: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质数,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被称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诉讼状: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南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全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周.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①气象条件不需要天气晴朗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它取决于於纬度和地势③地形平坦宽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要什么国防安全是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公转速度: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
意义:①昼夜长短的变化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③四季的更替④五带的形成
20、公转与自转连成了黄赤交角(23°26′):
①黄赤交角存在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
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联通—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②五带的划分界线:南北回归线互相为热带、回归线极圈彼此间为温带、极圈极点与为寒带
③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
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昼夜构造全等三角形,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消失不见.
2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①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趋于零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③夏至日北回归线西岸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
④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有两次直射机会---一次比较大值
⑤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楼房间距越大.
22、昼夜长短的时间分布:
①太阳直射点在哪几个半球,哪个半球夜长昼短,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昼长夜短.
②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地方半球移动手机,这个半球的昼就渐长,北半球6月22日昼最长,12月22日最短的距离.
③南北回归线彼此间昼长比较大值与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还在四月一号直接出现,如海口市.
23、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
北半球夏半年,夏天昼,越向北白昼越长(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广州
北半球冬半年,昼短夜长,越向南白昼越长(海上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广州>上海,
24、昼长=日落时间—日落时间;昼长=24小时—夜长
海上日出时间=12:00-昼长/2(或0: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出时间是6:00
日落时间=12:00+昼长/2(或24:00-夜长/2);赤道上的点的日落时间是18:00
25、地球是个不自行发光、不透明球体—-昼夜现象再次出现
地球自转的球体—-昼夜交替(自转速度周期影响大昼夜温差变化)
地球向外倾斜的地球公转的球体—-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五带
26、啊是的季节现象
地理现象时间季节
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地球公转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快的话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
正午太阳高度6月22日500左右,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最大,赤道及南半球达小于12月22日左右,南回归线以南地区达大的,赤道及北半球达大于
太阳高度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昼短夜长,北极圈以上会出现极夜
等温线陆地等温线均向北向外凸出陆地等温线均向南向外凸出,海洋因为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北移随太阳直射点东移
雪线雪线缓慢上升雪线逐渐下降
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顺时针流动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我国的降水夏李风影响,降水多冬李风影响,降水少
我国的河流内流河因高温导致冰雪融水多,外流河受夏季风影响,大部分河流再次进入汛期,东北地区分春汛、凌汛大部分再次进入枯水期,秦岭淮河以东的河流有冻冰期,部分河流有断流现象
我国的季风全国大部分地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不知从何而来大陆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少雨
我国的农业生产全国普遍高温,农作物再次进入生长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慢慢的由深到浅到两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处於越冬期,南方热带地区水热消耗很大,可生产的产品反季节蔬菜、瓜果
气象灾害旱涝(华北春旱、长江伏旱)、暴雨、台风(表现:强风、暴雨、风暴潮)寒潮、沙尘暴、乾旱、暴雪
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较多较少
第三单元大气专题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水平距离提升气温减少;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作用效果;③天气环境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强温度升高;②大气稳当,以水准运动偏于,更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功能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攻击作用:吸收掉、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低,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气的保温功能效应:莫名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是从大胸膈辐射把热量送给地面.
7、气温与天气:白天晴转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小雨转多云,气温较高(大胸膈辐射强).
8、气温的平行分布的位置:对流层气温随相同高度的增强而递减
9、气温的水准分布: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地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图向高纬向外凸出,则相反,气温降低的地方,等压面向低纬凸出.
10、气温年较差:①影响大因素:海陆热力性质;地表植被水分状况;云雨多少.
②变化规律:内陆>沿海,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阴天.
11、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1)水准方向垂直相交地面热的地方——互相垂直气流缓慢上升――低气压(气流)——阴雨
(2)水准方向东北边地面冷的地方——垂线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阳光明媚
(3)互相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特点:随海拔降下来,虽说气温降低,可是空气变稀,气压会降低.
(4)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5)充斥高纬的气流——冷干
(6)充斥海洋的气流——湿(7)无论是大陆的气流(离陆风)——干
(8)两种性质有所不同的气流再次相遇——锋面——阴雨、风
12、水准方向气压与气温: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迅速膨胀猛升,地面无法形成低压;反之,气温比较低,近地面的空气收缩下沉,地面自然形成高压.
13.气压带和风带:大气的水准运动叫风,水准气压梯度力是连成风的然后原因,等压线愈密风速愈大.
14、风向:(1)风向-—风的来向;
(2)依据什么等压线的分布考虑风向:以右图为例画A点的风向非盈利组织会计受力
①可以确定水准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平行於等压线另外由高压朝低压
②考虑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平行,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而是)的影响,风向与等压面斜交
15、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约定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互相平行;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的达成影响,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16、锋面与天气(冷暖差别气团作水准运动并再一次相遇)
①冷锋过境雨区在锋后,出现雨雪、升温天气.走陆路后,气压升高,天气寒冷,天气转晴;
②暖锋过境雨区在锋前,多为连续性降水.走陆路后,气温缓慢上升,气压逐渐下降,天气转晴.
17、会影响我国天气的比较多锋面是冷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国的寒潮、冬春季节再次出现的沙尘暴.
18、气压系统与天气(两气团作垂线运动):
①气旋(低气压)互相垂直气流缓慢上升,天气阴雨.②反气旋(高气压)垂直气流倾斜,天气晴朗;
19、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①三圈环流(垂直分布的位置)
画出右面三圈环流回圈图
②气压带、风带(水准广泛分布)
画出右面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北撇南捺”)
③长城考察站红旗向西北飘,视窗要躲避东南方向;
黄河考察站红旗向西南飘,视窗要避开东北方向.
20、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联通.
移动方向:就北半球可以说,大概是夏季北移,冬季东移
21、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夏季:亚洲大陆上连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无法形成夏威夷高压;
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22、东亚、南亚季风环流:(如右图)
东亚: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过多.
南亚: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由风带和气压带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联合起来作用形成.
23、我国的旱涝灾害、雨带的移动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弱有密切关系.
①雨带的移动
春末(5月),雨带在华南(珠江流域)(华北春旱,东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带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准静止锋)
7--8月,雨带移到东北和华北,长江中下游刚刚进入“伏旱”(反气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都结束了,南方进入第二个雨季.
②北方雨季又开始晚已经结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就开始早结束后晚,雨季长
③旱涝灾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风强),会造成北涝南旱
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风弱),造成北旱南涝.
我国水旱灾害不可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的早晚.
24、气候形成因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25、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推测南北半球,②推测热量带,③推测雨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左右吧,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减小
热带雨林气候(都是受纬度低压影响,不化的雪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基本上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森林密布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十分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纬度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完)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仅有三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吧分布的位置,在南北纬30º——40º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互相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200以内.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特点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不化的雪受西风操纵,不化的雪平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特点在北纬35º--55º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引响,严寒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9-12月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相对不好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比较多在夏季.
26、大陆性与海洋性气候的相同特点(以北半球为例分析):
大陆性气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大,气温最高月在7月,最低气温在1月.年降水量少.
海洋性气候日较差、年较差小,最热月在8月、最飞雪在2月,年降水量较少.
27、主要注意的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乾旱、台风、寒潮、降雪降温、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就倒致的灾害.
台风旱涝灾害寒潮
发生的时间夏秋季节春夏秋冬初、冬季、初春
发源地热带洋面或副热带洋面蒙古、西伯利亚
会影响地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全国范围除青藏、云贵、海南外的南疆地区
天气变化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风、雨雪、冻雨
28、比较多的大气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CO2)、臭氧层破坏(氟氯烃消耗O3)、酸雨(SO2、NO2)
29、温室效应
①源源不断燃烧矿物燃料——大气中CO2提高——大痰气电脑的辐射加强
②滥砍滥伐森林——光合作用被抵消——CO2相对逐渐减少——大气逆辐射提高
③大胸膈辐射提高——温室效应——气温升高——全球热量带其分布不可能发生变化——经济结构再一次发生根据情况(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纬受到损伤,高纬受惠,使最为适宜种植业生产地域缩小成,粮食减产.)
④极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区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地下水水质变坏.
30、绿化的环境效益:
①是从光合作用达到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②绿化植物和防护林是可以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③城市绿地的作用是吸烟清理灰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环境
第四单元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了什么领域统称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比较多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时回答、没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依靠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完全不同: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大;b季风气候为主兼顾河流,流量夏季大的;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4-6月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兼顾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融洽: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比较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与可相互间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重点(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推测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汇入和海水等温线向外凸出方向完全不同:极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则难是寒流.
5、影响大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自选专业风(地球上的风带)是不能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其分布模式图):
①超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指低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自然形成西风玩漂流
④北印度洋不能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方向.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引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大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大航海④影响大海洋污染
9.世界比较多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接处;秘鲁渔场――向上升流
10.海洋渔业分散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几乎全部,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受到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极为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自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第五单元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200元以内)
2、岩石圈范围和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虚空当中)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射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融化→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馊→变质岩-熔融→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腐烂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入、搬运石块、沉积、固结成岩)
6、地质构造的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地垒、不下沉岩块-地堑)
7、岩层的原因:外力侵入(在外力吞蚀作用之后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销蚀成谷地;向出料口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锋利不宜被侵蚀不但下一界山岭.
8、地垒--庐山、泰山;地堑--东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背斜(储油)、向斜(储水)、规模很大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
10.外力作用与常见地貌:
①流水侵蚀——沟谷、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
自然弯曲的河道--凹岸销蚀,溶蚀(港口宜建在凹岸)
②流水沉积——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
③风力侵蚀——风蚀沟谷、风蚀洼地、蘑菇石、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④风力沉积——沙丘、沙垄、沙漠边缘的黄土堆、黄土高原;
1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所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了什么出乾旱特徵.
1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①由赤道到两极之间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互相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互相垂直地带性
13.引响山地垂线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
14、会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地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迎风坡)
1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比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6、通常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出现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想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山体滑坡和崩坍;破坏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第六单元季节知识专题
怎么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
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而是,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相同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酷暑和严寒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立秋,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黄土高原地区坐落中部偏北部,为四大高原之一,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都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64万万平方公里,纵穿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或一部,通常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横列。黄土的成因
黄土高原形成于新构造运动的上升区,由黄土构成高而陡峭的地面,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切割,连成某些地貌。现研究表明黄土高原的黄土可分为原生黄土与次生黄土,原生黄土是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堆积物,障碍型冷害黄土是由原生黄土由流水抬运再沉积而连成的。黄土的来源
黄土来源于物理风化莫名的西北区沙漠和戈壁,在高空西风气流和近地面风约定作用下,粉尘被风力从西北吹至东南,在运移过程中因气流下沉到底而沉积下了,并且黄土颗粒从西北至东南渐渐地变细。现今的黄土地貌
▼黄土塬黄土塬是指黄土覆盖的较高而面积较小的起伏不平地面,其周围为沟谷所环蚀,边缘导致受沟谷的向源侵入而参差不齐。
▼黄土梁
黄土梁是黄土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比较多是黄土覆盖在梁状古地貌上,又受到近代流水等作用的侵蚀而连成的。
▼黄土峁
黄土峁是黄土受侵蚀后所完全呈现进去的驼峰和馒头状的地貌形态,是黄土梁进一步受侵蚀所自然形成的。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因此黄土的松软、植被覆盖率低、地形坡度大等因素,某些而流水侵蚀的地貌比较比较发育好,照成了西北黄土高原的土壤流失和土地毁坏,沟壑系统使黄土高原破碎不堪。黄土高原的景色独特无比壮观,但其生态环境却相当软弱,在此,我们呼吁每一人都应冷淡美丽的家园!冷淡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