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游戏网:本站主要提供海量正版软件本地纯净,安全,无捆绑软件下载服务,热门软件和游戏应有尽有,每天更新大量精品手游及绿色软件!
网站地图
你的位置: 首页 > 游戏资讯 > 手游攻略

帝国时代3重型加农炮数据(国家的崛起和帝国时代3那个更好玩)

  • 2023-08-14 11:20:17
  • 来源:编辑铺
  • 在手机上看

    扫一扫立即进入手机端

国家的崛起和帝国时代3那个更好玩

国家的崛起和帝国时代3都可以联机,单人玩剧情也不错。

抗美援朝中,志愿军是如何对付敌人坦克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苏德战争中,苏军对付德国坦克的主要武器,第一就是己方的坦克或者自行反坦克炮,第二是大口径反坦克炮。至于步兵反坦克武器,苏军虽然装备很多,但实战效果很差,战果很少。

志愿军进入朝鲜以后,立即遭遇到美军1000多辆坦克,其中大部分是中型坦克甚至重型坦克。

对于志愿军来说,坦克部队当然是不存在的。1951年6月,志愿军坦克部队才第一次作战,而且规模一直不大。

志愿军是1950年10月进入朝鲜,也就是说半年多根本没有坦克的掩护。

那么,反坦克炮呢?

在前四次战役,志愿军主要在大范围的穿插作战,笨重的火炮根本带不到最前线,只能用骡马携带迫击炮和步兵炮。

所以,最初的志愿军只能依靠步兵反坦克武器。

当时志愿军拥有一种不错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巴祖卡火箭筒。

这些都是缴获的武器,当年美械部队中装备一些巴祖卡火箭筒,数量还不少,共有2000多个。

除了部分战损以外,大部分巴祖卡都被解放军缴获。

不过,这些巴祖卡有两个问题,第一是口径较小,只有60毫米,难以正面对付美军的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第二是数量不够。缴获的1000多具分散到几十万志愿军中,数量自然是严重不足。

长津湖的第9兵团是当时解放军装备很好的部队,然而第20军共计装备有53具火箭筒、26军装备有74具火箭筒、27军装备有86具火箭筒。

一个军才几十个火箭筒,肯定是不够用的,美军一个步兵师是五六百具。

志愿军第9兵团的主力步兵营,也只能装备2到3个。

由于巴祖卡数量严重不足,在当时战争已经打响的情况下,只能尽量利用现有武器对付。

这些现有武器,主要是这些:炸药包、爆破筒、集束手榴弹、反坦克地雷。

可惜,这些武器都属于赶鸭子上架。

炸药包

炸药包的炸药非常多,爆炸的效果不错,但炸药包的体型很大,重量也大,一般不能远距离投掷,需要直接放到坦克车身上,或者塞入坦克车底。

这就需要步兵跑到坦克边操作,危险性非常大。

美军擅长步坦协同,很少出现坦克没有步兵掩护的情况,想要冲到坦克上塞炸药包的难度非常大。

爆破筒

爆破筒的优点是威力大,不需要进攻前手工炸药包,比较方便。

缺点同炸药包一样,它也需要冲到坦克边使用,多塞入履带下。

这种反坦克的危险性非常高,爆破手就算袭击成功,幸存的可能性也很小。

集束手榴弹

这玩意虽然可以投掷,相对安全,但投掷距离也不远。

而且集束手榴弹的威力大大小于爆破筒和炸药包,一般只能对付轻型坦克,或者专门炸坦克的履带。

对付中型坦克或者中型坦克,集束手榴弹最多可以炸伤,难以摧毁。

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是对付美军坦克的有效武器,尤其设伏时候最有用。

不过,志愿军当时并不能制坦克地雷,普通地雷炸不动坦克。后来发现了将步兵地雷和炸药包埋在一起,充当防坦克地雷使用,但也是不常见的。

所以反坦克地雷起到一定作用,但并不大。

当时做过统计,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期间,志愿军使用步兵武器共击毁敌坦克396辆,使用野战炮、高射炮等非反坦克火炮击毁敌坦克139辆,合计共击毁(包含击伤后缴获,下同)敌坦克535辆。

看到了吗?用步兵武器击毁的坦克,是火炮的3倍。

而当时每炸掉敌人一辆坦克,志愿军要损失一个班的士兵。实战中,每打一辆坦克,都是非常困难的。曾有志愿军官兵连续牺牲27人,才击毁了一辆美军M26潘兴重型坦克。

这种情况下,我方紧急从苏联进口了一批步兵反坦克利器,就是反坦克枪和反坦克手榴弹。

其中反坦克枪已经过时,只能击穿几十毫米装甲,对付不了美军坦克。

但苏军的两种大型反坦克手榴弹,却非常厉害,可以对付美军M1谢尔曼中型坦克和M26潘兴重型坦克。

这两种反坦克手榴弹都采用聚能破甲原理,威力是很强的,体积也小,比炸药包、爆破筒实用的多。

即便如此,谁都知道使用反坦克手榴弹是极为危险的。即便手榴弹可以投掷,为了准确度,投掷距离一般不超过15米。而手榴弹本身爆炸威力就不止15米,投弹手且不谈遭到美军的杀伤,自己没有及时卧倒也会被手榴弹炸伤甚至炸死。

用反坦克手榴弹对付坦克,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

在规模空前的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反坦克仍然是依靠步兵武器:五次战役我共击毁敌坦克一六九辆,击伤十一辆,缴获六十辆,这种战绩主要是发挥了步兵部队所能常握的一些轻型反坦克武器,如破甲雷,苏式破甲弹及自造地雷、火箭简等威力和作用来获得的(大批的专门反坦克的炮兵部队还未曾使用)充分的表现我步兵在战斗过程中高度的勇敢与机智。

到了1951年底,也就是第五次战役之后,苏联援助的大量武器到货,榴弹炮和反坦克炮也大量装备,情况就不同了。

就步兵反坦克武器上,志愿军购买和仿造了威力更强的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坐力炮,开始不依赖步兵反坦克武器了。

世界上最重的大炮是什么型号

多拉大炮是一门超射程炮,是上台后秘密研制的超巨型火炮,那时候为了突破法国构筑的举世闻名的马奇诺防线。下令研制一种超过“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级巨炮,经过7年的努力,1942年春天,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这就是多拉巨炮。

这款大炮,炮身管长32.48米,全长达到了惊人的42.9米,火炮全重1329吨。这大炮是世界上最重的大炮,也是目前为止口径最大的巨炮,据说炮膛内可蹲下一个士兵。它发射的炮弹有两种,一种是榴弹,弹重4.81吨,射程47千米。另一种是混凝土破坏弹,弹重7.1吨,射程38千米。然而为这门炮找到合适的目标也不太容易。在原定的计划中,这门炮主要用来对付马其诺防线和直布罗陀的防御工事,但是法国很快战败,佛朗哥拒绝放弃西班牙的中立状态。剩下的就只有苏联的目标了,于是选中了塞瓦斯托波尔为目标,因为只有用最强劲的火力才能打破该市严密的防线,才能降低德军的伤亡。

1942年5月,德军围攻苏联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久攻不下。“多拉大炮”被调往前线。6月7日,在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火炮特别是“大多拉”炮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当年的实战中,德国的“大多拉”火炮向对手要塞的7 个主要目标共发射了48发巨型炮弹,目标全部被摧毁。剧烈的爆炸声惊天动地,一股股浓烟从要塞升起。炮弹降落之处, 立即化为废墟,尤其是其中有一发炮弹击毁了在席费拉亚湾北岸埋在岩石下30米深的一个巨型库,令德军和苏军都为之震惊!它平均每发射7发炮弹便能摧毁一个目标,精度惊人。尽管人们认为“大多拉”的真正效力与制造它的成本不成比例,即效费比很低,但“大多拉”在克里米亚的出色表现令参战的将士终身难忘。

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武器,它的造价惊人,大约为700万马克,这不包括支持设备。这相当于至少21辆虎王坦克的造价,每辆虎王坦克的造价是321500马克。而且,还需要消耗大量人力资源,为它服务的1720人中,大部分都是技术一流的工程人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德军为了避免敌人缴获多拉大炮,德军拆毁了所有的多拉大炮,但还是有些炮管被同盟国缴获,随后被各国组装研究,然后在博物馆展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炮,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山炮”和“野炮”有什么区别

看抗战年代的影视剧,里面经常出现山炮,野炮之类的词语和对话。而镜头出现的炮,则都是两个大轮子,中间扛个有防盾的炮管的样子,长得差不多。那么,山炮和野炮到底有何区别呢?

这个,就要细细说来。

山炮和野炮之分,在一战二战这个时间段,分得很清楚。在当代,已经不用这个叫法了。现在是自行火炮,卡车炮,直升机吊运超轻型火炮的时代。

而在一战二战时期,炮兵多数还是采用骡马拖曳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在山区作战的方便,也就出现了山炮。

四一式75毫米山炮

山炮就是一种轻量化火炮设计,设计思路就是尽量减轻火炮重量,同时提高山区地带的通过性。所以,山炮为了减重,做了一下几点:

第一,把炮管长度减小,厚度降低,带来的后果就是炮管承受的压力降低。因为炮管变薄,所以能够承受的火药压力也要减小。山炮炮弹的装药量比起普通火炮要减少很多。

直接后果是,山炮炮弹发射的时候,出膛速度很低,200米每秒左右,这个速度比起手枪弹的出膛速度都要低。

第二,因为山炮炮弹出膛速度低,所以给炮身炮架的后坐力也会相应降低,那么,炮架的设计,炮轮的设计,也就可以采用更轻薄的材料,减轻重量。

第三,后坐力降低,则山炮的复进装置的所有零件,都可以做到更小,更轻,更薄,从而减轻重量。

第四,为了保证杀伤威力,山炮弹的口径一般不做减小。

第五,如果山区都是羊肠小道,不能采用骡马拖曳山炮行军的话,怎么办?所以山炮还有另一个能力,炮兵可以很方便把一门山炮大卸八块,每一块的重量都在牲畜和人力承受范围之内,可以采用牲畜驮载或者人力运输的行军。到了预设阵地,再组装起来即可,跟搭乐高积木一样的道理。

山炮分解驮载示意图

以上这些,都是山炮的优点。简而言之,只要是人能爬上去的山,山炮就能上去打!哪怕什么崇山峻岭,深沟溪涧!

所以,假如山炮和野炮穿越到三国时代,遇到邓艾攻蜀,群山七百里,应该携带山炮还是野炮?那答案就很简单,非山炮莫属。

那么,山炮的优点这么多,有缺点吗?

也很明显,山炮的装药少,膛压低,初速低,带来的后果就是射程低。山炮的射程,普遍都是几公里,用来在山区打个据点,搞个奇袭,或者拿来摧毁重机枪火力点,这是山炮的拿手好戏。

用于两军炮兵对垒,或者大规模攻坚战,山炮的射程短的劣势就暴露无遗了。野炮可以依靠射程优势,完全压制山炮。

下面说说野炮。

九零式75毫米山炮

野炮就是把山炮精简下的那些重量,统统加上来。

山炮需要炮管短,野炮那就把炮管加长!

山炮要重量轻便,野炮不需要,假如五匹马拉不动,那就上十匹马!

山炮需要快速分解,野炮不需要,只要块头大,结实就行!

山炮需要考虑通过性,野炮不需要,遇到野炮过不去的地方,那就上工兵,遇山开路,逢水架桥!

为了保证火力和射程,野炮的设计,就是要炮管长,炮管厚,装药多,初速高,射程远!

所以,野炮是当时的炮兵火力中坚。而二战时的150毫米左右口径的野炮,更是有着重炮,炮王的称呼。当时150毫米级别重炮,就需要采用汽车拖曳的行军。如果是实在没有汽车,就需要12匹马才能拉动这个炮。损失一门这个炮,炮兵团长是要受处分的!

口径小一些的野炮,拖曳需要的骡马数量也会少一些。然而,只要是野炮,伺候起来就很费劲。

所以,抗战时期,我八路军炮兵部队,装备的平射火炮,以山炮为主。即使获得野炮,也不喜欢用。

比如,抗战初期,八路军在山西展开,在滹沱河中捞起了阎锡山的晋军扔掉的10门大炮,其中8门山炮,2门野炮。

八路军把8门山炮留下来自己用,装备了延安的炮兵团。而把2门野炮送还给了阎锡山。

其原因就是,山炮携带方便,即使没有骡马牲口,找一些战士也能拽着走,方便打山地环境下的游击战。而野炮则必须配备拖炮的骡马,而一匹马每天的给养消耗(马料,药品,食盐),等于五个战士一天的消耗,更重要的是,野炮这么大的一坨,如果真的没有野炮炮弹了,又不能落雨于敌手,就只能是累赘,炸掉了,实在麻烦。

而山炮即使炮弹没了,三下五除二拆开,找个山沟隐蔽埋藏,过后可以再挖出来,打游击战很方便。

所以你到军博去看,抗战时期我军用过的大炮,那多是山炮。而红军长征唯一带到陕北的大炮,就是红二方面军带的一门山炮。

然而即使是这样构造简单的山炮,山炮弹,炮弹都是缴获,打一发少一发,抗战时期我军的军工生产条件,也很难自己制造。直到1943年,八路军冀鲁豫军区才自制大炮弹成功,造了少量大炮弹,打起炮楼那叫一个爽!我军大规模装备野炮,那要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了,主要来源一个是在东北的深山老林里捡日本关东军遗留下来的野炮,二是各个战场缴获蒋军的野炮。

而延安时期只有山炮的炮兵团,则是成为了我军名副其实的炮兵种子部队。后来这个炮兵团的营长一级的干部,到抗美援朝时期都成长为炮兵师级干部了。

我军利用山炮,还曾经创下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那就是利用初速只有200米左右的山炮,居然打下一架飞机来!这个战例,让人印象太深刻了。具体时间是1947年7月4日,地点是今天的辽宁省法库县附近,参战兵器是2门四一式75毫米山炮,参战部队是内蒙古自卫军骑兵第一师炮兵团第2连,采用双炮装定空炸表尺的方法,发射10发炮弹,击落蒋军的一架美制飞机。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

文字原创,配图来自公共网络,侵删。

黑森士兵,他们的传奇历史有哪些

第三集亚伯在纽约见到一队德国兵,这些人是英国的雇佣兵,叫黑森佣兵。   黑森佣兵,又译作赫斯佣兵,英语是Hessian。当时德意志和大不列颠的关系非常亲密,英国国王具有德国血统,英国对北美作战,很容易在德国招募到雇佣兵。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大约有3万德国雇佣兵,其中近半数来自德意志的黑森地区,被归类为“黑森人”(Hessians),北美殖民地居民则称他们为“雇佣兵”(Mercenaries)。

雇佣兵参战完全是为了钱。黑森佣兵是德国各领地的贵族招募士兵后,再以完整的部队编制赴任,使用自己原有的制服、武器、军官,英国人感觉比自己招募士兵既省事又经济。1786年,英国付给黑森—卡塞尔公爵471000磅作为报酬,雇佣兵成了德国的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在美国独立革命中,黑森佣兵大约占英国派遣军人数的四分之一;包括有猎兵、骠骑兵,三个炮兵连队和四个营的掷弹兵。大部分的步兵是称作“猎人”的狙击兵以及鸟枪兵、燧发枪兵(fusilier)。他们的武装是滑膛枪,炮兵使用3磅加农炮。最初每团平均由500至600人组成,后来在战争中每团只有300至400人。1776年,黑森佣兵先遣部队约18,000人抵达北美,后续有更多部队到达。1776年8月15日,他们在纽约州史泰登岛登陆,随后于长岛会战首次参战,随后投入纽约及新泽西战役。黑森几乎参加了每一场战役,虽然1777年之后他们大多作为守备部队使用。

黑森佣兵参加的最著名的战役是特伦顿战役,1776年12月26日,参战的1400名雇佣兵中900人被俘--这就是第三集结尾亚伯遇到的那队德国兵,亚伯问出了他们即将开赴特伦顿,立刻把这个情报带给卡莱布,卡莱布高兴得手舞足蹈。历史故事中都中是简略的讲如何打赢了特伦顿战役,扭转了独立战争的不利局面。《逆转奇兵》就从小间谍的角度着眼,详细表现这场战争的起因、开端、促成人物等。

美国人同时鼓动黑森佣兵开小差,加入美裔德国人社会。1793年8月一封信宣布每个开小差的黑森人可以得到50英亩(约合0.2平方公里)土地。同时也视军阶高低分别提供50至800英亩给英军逃兵。1777年夏的萨拉托加战役中,5800名英军和雇佣兵成了俘虏。直到1783年战争正式结束后,在北美服役的29,839名黑森佣兵当中有17,313人返回德意志故乡。其余的约7,700人已死亡,其中大约1,200人在作战行动中被杀、大约6,354人死于多发于战争前期的疾病或意外事故。

标签:

游戏推荐

更多

手机游戏排行榜

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