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联盟里符文页最帅的名字
经过核实后将会做出处理,感谢您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
纸嫁衣1道士阵法怎么过
纸嫁衣道士阵法过关方法:
一怒之下斩杀徐晃,又多次另谋新主,孟达的结局究竟如何了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孟达降魏后,为什么又要反魏
孟达本是蜀将,受刘备养子刘封节制。由于刘封跋扈嚣张,把孟达的私人乐队都占为己有,孟达一怒之下,给刘备留了一封信后,便向曹丕投降了。孟达降魏后,深受魏文帝曹丕的赏识与宠幸,与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等交情不错,这些年也混得有模有样,坐镇魏蜀吴三国边界附近的新城,监视蜀国与吴国的一举一动。
不料世事难料。几年后,曹丕驾崩了,桓阶、夏侯尚等人也相续过世,孟达风光的日子也一去不返。他开始受到新权贵的排挤,内心郁郁寡欢。孟达是个有心机的人,隐隐感觉曹魏帝国已经容不下他了,不如早作打算,便暗地里与蜀、吴两国保持联络,这也是希望在必要的时候,能得到蜀、吴两国的帮助。
第二,孟达与诸葛亮秘密往来
说实话,诸葛亮不喜欢孟达这样的人,反反复复,唯利是图,哪有君子风范呢?讨厌归讨厌,值此特殊年代,多一个朋友总是多一个敌人好吧。于是他写了一封密信给孟达,劝他归降。孟达不由得心里一动,他对诸葛亮有好感,当年他的刘封,就是在诸葛亮的坚持下被赐死。
双方互通,来回几次后,孟达暗中答应诸葛亮:时机一成熟,自己便起兵响应。然而,诸葛亮却看透了孟达,他只是在盘算着利益的最大化:是投靠蜀国呢,还是投靠吴国,或者自己拥兵自重、割据一方呢?
为了逼迫孟达趁早起兵,诸葛亮耍了一个诡计:他故意把孟达要起事的消息泄露给魏兴太守申仪。
第三,申仪向朝廷举报孟达
申仪是什么人呢?孟达的死对头。
孟达与申仪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人势同水火,毫不相容。究竟他们结了什么怨,以致如此深仇大恨呢?
起初孟达是蜀国大将,申仪是魏国官员,他哥哥是魏国上庸太守申耽。孟达率兵攻打上庸,申仪与他的哥哥放下武器,向蜀国投诚,后被封为西城太守。后来孟达投降魏国,反过来攻打蜀国,这时身为蜀国官员的申耽、申仪哥俩只好又投降了魏国。你想想,申仪两次被孟达攻打,两次投降,颜面全失,要不是自己投降得快,说不定都成孟达的刀下之鬼呢。
政治斗争是尔虞我诈的,各方都有自己的盘算。孟达迟迟不起兵,诸葛亮派一个名为郭模的部下,假装向申仪投降,和盘托出孟达的阴谋。诸葛亮的用意是很明显的;逼孟达速速起兵,宣布脱离魏。
申仪获悉孟达图谋不轨,心中大喜,报复的机会来了,快马向朝廷检举揭发,同时告知驻扎在宛城的司马懿。
第四,司马懿设计稳住孟达
司马懿一看,倒吸口凉气。
要是孟达叛反,魏国就麻烦了。孟达驻守的新城郡毗邻蜀、吴两国,有武当山作为屏障,地形险峻,要是得到蜀、吴的军事援助,不容易攻克。怎么办呢?军事决战,首先在于智谋决战,谋高者胜。孟达,必须快、准、狠,在他下定决心起兵之前彻底解决。现在孟达阴谋败露,随时可能起兵,必须先设法把他稳住。
怎么稳住孟达呢?
司马懿先是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决不相信孟达会,那都是蜀国人的反间计罢了。在信中,司马懿写道:“以前将军弃暗投明,脱离刘备,效力朝廷。朝廷把疆埸重任委托给将军,任凭将军规划攻略蜀国的计策,真可算是推心置腹了。蜀国上下,无不对将军咬牙切齿,诸葛亮早就想消灭您,只是苦于没有办法。如今申仪听了郭模的一面之辞,这种大事,诸葛亮怎么可能轻易泄露,郭模哪能那么容易得知内情呢?”
正当孟达焦头烂额,想要仓促起兵之际,司马懿的信不期而至。孟达阅信后不禁松了一口气,从司马懿的语气中可看出他对申仪的检举不以为然,这就意味司马懿的部队不会很快兵临城下。
第五,孟达对局势出现严重误判
现在孟达放心了,又打起太极,似乎为自己能在诸多势力之间游走而沾沾自得。他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说:“司马懿在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这儿一千两百里。他听说申仪告发我要起事,定会先上奏朝廷。从宛城与洛阳一来一回,起码得拖上一个月。到时我的城池已经防守坚固,各军也做好准备。我这儿地形险峻,司马懿肯定不会亲自前来,要是派别的将领来,我根本就不担心。”
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孟达是比较忌惮司马懿的,明白此人老奸巨猾,足智多谋。但他还是过于乐观了,对形势做出两个致命的误判:其一,他相信司马懿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发动进攻;其二,他认为司马懿不会亲自前来。
聪明反被聪明误。
当孟达为自己的判断沾沾自得时,司马懿的精锐部队正昼夜潜行,直杀奔新城而来。司马懿果然手段老到,他两手准备:在写信稳住孟达的同时,当机立断出动大军,绝不拖泥带水。有些将领提醒司马懿说,孟达与蜀国、吴国都有往来,应该先侦察其动向,再考虑动用武力。司马懿斩钉截铁地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迟疑不决的时候,我们应该乘他还没下决心,先下手为强,迅速解决他。”
司马懿对人性有很深的认识,像孟达这种人,谈不上对谁忠诚,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罢了。只是孟达机关算尽,到头来还是栽了跟头。
第六,兵贵神速,司马懿杀孟达
司马懿进军之神速,远远超乎孟达的想象。
八天。
仅仅八天的时间,司马懿就兵临城下了。
孟达乱了阵脚,他赶紧写了一封信给诸葛亮,信中写道:“我起事才八天,司马懿就兵临城下,怎么如此神速啊!”言下之意,希望蜀国方面能给予必要的援助。然而,司马懿的快刀名不虚传,他没有拖拖拉拉,马上组织大军攻城。
当时孟达的城池三面临水,他还在城外修有木栅防御工事。不过,看似险要的地形根本没法阻挡司马懿的进攻。司马懿先声夺人,渡水后迅速攻破木栅,直捣城下。他知道必须速战速决,否则若蜀、吴派出援兵前来,势必陷入持久中。在他的严令之下,魏军从分八路,昼夜进攻。
在司马懿的猛攻下,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人为了自保,打开城门向魏军投降。司马懿的部队冲入城内,擒杀孟达,把他的脑袋砍下送往京师。孟达麾下一万多名官兵被俘,全部押往宛城。
孟达自诩坚不可摧的城池,只坚持区区十六天就陷落了。
玩五子棋都有哪些套路
下棋,掌握思路和棋理是最重要的。棋理是可操作的技术指南,而不是空泛的说教。单纯的了解和记忆棋谱、变化没有意义。五子首先是思路问题。要了解先手的情况下如何把握和扩大优势,同时理解后手的各种强防思路,要知道在什么局面下,你该做什么,怎么做。在这里主要讨论一下好的开局吧,仅供初学者提高一点兴趣,增长一点连珠知识,大家可以搜一下“花浦月必胜”,记记里面的小技巧。
▼首先,黑棋第一手走在中间,白棋第二手一般只有2种走法,我们叫做直指和斜指。当然你还可以说白棋的2离得更远,但是那些都会很快死掉。
♞直指如图,标记S的点(黑棋第三手的走法)都是可以必胜的,标记A的点优势也非常大,一般都可以获胜。其中这样是最强的,我在图上标了几个白棋比较强的防御,这里不打算再细说了。这个开局叫“花月”。开局命名方法我就不扯淡了,个人觉得对初学者没意义。斜指也是一样,先手的优势依然巨大。以上内容并不是说你照着上图摆上3个棋子就可以干掉对方,大家可以看下花月和浦月的一些基本定式和走法,虽然是基础,但是里面有很多基本的进攻思路和防守技巧。
唐朝的骑兵为什么强到恐怖
唐朝的骑兵有多恐怖?举个例子,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带着麾下三千骑兵精锐,据守虎牢关,愣是挡住了窦建德十几万大军。而且最后,还直接冲击窦建德的中军大营,生擒了窦建德。
三千打十万,不但能打赢,而且还能活捉对方主帅。
唐朝的骑兵,就是这么恐怖。
至于唐朝骑兵为啥这么牛,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隋朝时期,随着隋文帝统一中原,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对峙状态。隋朝的主要敌人,开始由南方的割据,变成北方的突厥。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人最擅长的自然是骑兵作战。而隋朝为了能够抵御突厥,也就只能开始组建大规模的骑兵。
以骑制骑,这是历史上很多中原王朝,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时候,最好的一种选择。
在隋朝不计成本地投入下,隋朝的骑兵,开始越来越强,最后甚至可以完全碾压突厥人的骑兵。正是靠着大规模的骑兵,隋文帝杨坚才能击败突厥,让突厥臣服。
杨坚去世后,其子杨广登基,也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隋炀帝。隋炀帝在位期间,因为对国力透支得太过严重,导致隋朝二世而亡。不过,隋朝强大的骑兵,却被唐朝继承了下去。
隋朝末年,李渊受命前往山西,当地的农民起义,同时抵挡北方的突厥入侵。李渊到了山西之后,坚持了‘以骑制骑’的优良传统,开始大规模训练骑兵。
据《资治通鉴》记载,李渊当时中选出了两千多个善于骑射的士兵,组建成一支精锐的轻骑兵。这支精锐的轻骑兵,从饮食到训练,都与突厥无异。而在武器装备方面,却又要优于突厥。所以,当李渊麾下的这支精锐轻骑兵,与突厥的骑兵相遇后,总是能够找到机会将突厥的轻骑兵击败,让突厥闻风丧胆。
这支精锐轻骑,就是唐朝骑兵的前身。而当时执掌这支精锐骑兵的,正是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
再后来,随着隋朝各地烽烟四起,李渊也在太原起兵。李渊起兵之后,因为事先准备比较充足,加之当时隋朝在关中地区的精锐,都被杨广带去了江都地区。所以李渊从太原千里奔袭,直击长安。短短四个月之后,就攻破了长安。
在这个过程当中,这支精锐骑兵,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李渊也因此更加重视这支骑兵,继续加大对这支骑兵的投入。
拿下长安之后,李渊迅速控制了关中地区,一跃成为隋末最大的割据势力之一。就在李渊拿下长安之后不久,李渊便和统治陇西地区的薛举,展开了战斗。最后,薛举败亡,陇西尽归李渊麾下。拿下陇西之后,李渊将薛举麾下的陇西骑兵打散,然后重新编入李世民麾下的那支精锐骑兵当中。
这支新组建出来的,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大唐玄甲军!
此时的玄甲军,满编状态也只有三千五百人左右。三千五百人的规模,听上去可能并不算多。但实际上,仅仅这三千五百人的玄甲军,就几乎掏空了李渊的全部家底。
玄甲军每人都有两套装备,一套轻骑装备,一套重骑装备。在面对突厥的轻骑时,玄甲军穿戴轻骑装备,利用速度和弓箭与突厥战斗。在面对以步兵为主的农民军时,则换上重甲装备,人人皆身着重甲,连马匹都被重甲笼罩。这样一支强大的重骑兵,完全可以轻松冲击农民军的军阵,轻松完成凿阵任务。
后来,这支精锐骑兵,更是阔绰到人人皆有两马的程度。一匹马用于骑行,另一匹马用来带装备。这样的玄甲军,可以快速完成换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轻骑和重骑之间的切换,其战斗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是靠着这支,后来在虎牢关大战当中,李世民才能趁着窦建德防备松弛的时候,对窦建德进行重骑突袭,完成了三千战胜十万的战争神话。
除了精良的装备之外,唐朝骑兵的战斗,也已经相当成熟。唐朝的骑兵作战,完全继承了隋朝骑兵的作战。
这种作战,是隋朝骑兵和突厥人战斗多年后,反复总结出来的结果,非常强大。唐朝骑兵经常使用的战术是侧翼突击,这里的侧翼指的并不是敌方的侧面,而是指敌人中的薄弱环节,或是迂回到敌人的阵后。所以,唐军作战的时候,会先让正面的部队和敌方交战,吸引对方的注意力。然后骑兵精锐出动,去袭击敌人的薄弱部分,由此形成前后夹击的局面,最终打败敌人。
除此之外,唐朝骑兵的训练,更是极为严苛。每一名玄甲军士兵,个人能力都十分出色,极擅骑射。个人的出色战斗力,也使得唐朝骑兵的整体战力,更加恐怖。
不过,李世民登基之后,却选择将这支最为精锐的玄甲军拆分开来。至于原因,恐怕也是因为这支骑兵实在太过恐怖,不管由谁来掌控,李世民都未必放心。玄甲军拆分开之后,一部分成为皇宫的近卫部队,还有一部分交给了唐朝另一位名将李靖来管理。后来李靖能够完成对突厥的突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灭掉突厥,这支骑兵也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后来,到了武则天时期,玄甲军开始扩充。不过,随着玄甲军的扩充,战斗力却随之降了下来。到了唐玄宗时期,玄甲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改组,战斗力更是持续地下降,后来更是成了一个空架子,再不复当年的强大了。
玄甲军之所以会衰落,其实也和唐朝的发展有关。唐朝初期的时候,外敌较多,这支骑兵往往需要担任最重要的战斗任务。所以不管是在人员挑选方面,还是在武器装备供给方面,都力求做到最好。但是到了武则天乃至唐玄宗在位时,唐朝周围的敌人,基本上都已经被彻底打服了。战争越来越少,而这种精锐骑兵对于财政的消耗,又极为恐怖,国家自然会削减投入。没有足够的投入,加上人员选拔不再像当初那么严格,骑兵整体战力下降,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总之,唐朝骑兵的强大,其实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
第一,装备精良,人员选拔严格。唐朝初期的时候,骑兵担任最重要的战略任务,国家对于骑兵的投入,堪称不遗余力,自然使得骑兵越发强大。
第二,作战强大且完善。唐朝骑兵的作战,继承了当年隋朝骑兵和突厥人的战斗,是经过无数次战争打磨出来的结果。行之有效的作战,是唐军骑兵能够横扫天下的基础。
第三,唐朝骑兵从组建那天开始,内部奖惩制度就极为明确。完善的奖惩制度,使得玄甲军的士兵,人人敢战且愿战,在战场上作战更加勇敢,自然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