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让你突然有如醍醐灌顶,瞬间开窍的事
作为一个老师,直到32岁才瞬间开窍,说出去都怕人笑话,但是,就是这一天,在公开课上。
24岁毕业后,很顺利地考进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学校。
名校毕业,工作稳定,一切都那么美好。
可接下来,却是一次又一次地栽跟头。
公开课上,我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备的课,教案反复不停地改,向老教师请教,在家演练了不下20遍,然后被一众老师批得体无完肤。
校长也当众“训话”:老师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不能混日子对待,教学要多注意反思,你这堂课的问题太多了。
当时我有多么想哭,至今还历历在目。
毕竟年龄阅历都摆在那里,那些批判我认真记下,不停反思,甚至开始陷入了自我怀疑,有时候站讲台上,我都会迟疑:我该讲接下来的这句话吗?我讲对了吗?
这让我极其痛苦。
可我喜欢这群善良的孩子,他们是很多家庭的希望,我必须想办法把课讲好。
一直在各种批评中不断反思。
三年后,学校又来了一批新老师。
在他们公开课后,我又一次听到了那些老师们的批判。
那些端着十足架子的老教师,用尖酸刻薄的语气批评着其中一个新老师。
连台词都跟当年批评我的台词一样。
比如,没有创意,过于严肃,不懂教学技巧……
接下来,她们又夸了另外一个新老师,七八个老师争先恐后地夸,呵呵,其实我知道,她是副校长的侄女,笔试最后一名,面试时全场第一。
我只能呵呵。
出于愤怒,接下来的那堂课里,我按照自己的风格,在讲台上尽情发挥,再也不想受制于那些人的条条框框。
还没下课,学生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看看他们,眼睛里都放着光。
有个学生直接告诉我:“老师,以后你能不能都这么讲课?太有意思了!”
这一刻,我终于知道该怎么去讲好课了。
我班的成绩,基本上年年第一。
然而,学校优秀教师里没有我,各种荣誉、职称完全与我无关。
直到我获得了全市优质课大赛的奖项。
校长也对我和颜悦色了,那群教师也不再对我指手画脚了。
校长安排我进行一次全校公开课,让所有老师们学习。
讲哪一课我可以自己选。
倔强的我,选了我第一次公开课时讲的那一课,并且按照多年前的教案讲。
台下满堂喝彩。
是的,没错,就是同样的课,同样的方法和流程,完全相反的结果。
这一瞬间,我彻底开窍。
人啊,很复杂!把教育当成一片净土,简直就是无知。
#有奖征文#有没有一部电视剧作品你觉得被低估了
《春夜》不是在给“出轨”洗白,而是告诉大家男女的客观存在。
文/叶秋臣实在太多人向我推荐了《春夜》这部剧,于是叶秋臣便开始刷剧。虽然还没看到最近最新的剧情,但我已经忍不住想要说些什么。其实我看得很煎熬。在朋友推荐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感到了一股异样的气息。往常的推荐语大概都是“好好看快去看”或是“太甜了太炸了”,但这次的推荐语气很明显与别不同,大略可以形容为一种复杂的心境下又忍不住推荐的感觉。但是对于“出轨”这个话题,叶秋臣想在这篇剧评里认真谈谈我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我极其厌恶出轨,但在影视剧作品里,我却需要去合理化的看待这个问题。在写《我们不能是朋友》的剧评时,我曾将“出轨”这个词打上了引号,因为本质上可以分为婚前出轨和婚后出轨,也可分为精神出轨和出轨,情况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剧中两个男女都是各有情侣,所以有人更倾向于形容其为劈腿,而我则是用了加引号的“出轨”,以示差别。不论是《春夜》还是《我们不能是朋友》,目前都仅涉及婚前出轨和精神出轨,还未走到婚后出轨和出轨的区域,故此我又打了引号。但若是谈到《死之咏赞》和《昼颜》时,情况则是大不相同,因为男主都是有家庭有合法妻子的人,那么这样的出轨是不必打引号的。解释过这个词的个人理解,叶秋臣才要开始以下的文字。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出轨的客观存在性。世界上只有男女两种性别,你的生活里遇到的各色人物非男即女。有时候说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异性相吸是客观存在的必然。如果一个男人或是女人在某段关系或是法律关系中同时与两个以上的异性存在不同于旁人的情感关系,那么可以简单被认定为出轨。出轨存在,且大量存在,如果不存在的话那么甚至根本不会出现这个词。我们每日在热搜榜上能看到各色明星的花边新闻,里面不乏这一类型的报道。而影视剧本身,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对真实的情感做出艺术化的处理,以达成观感的流畅度。在这个角度来看,《春夜》是成功的。整个故事叙述的节奏流畅自然,男女主的感情之间常有一种暧昧的距离感,眼神之间全是满满的爱意,连每一次的呼吸似乎都带着对方的味道。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剧,但剧本身的好看程度,不能影响我们对于正确观点的坚持。然后,我们再说一说出轨的角度,以及是否可以接受的原因。对于出轨者本身来说,他们是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爱情。这一点不难理解,但之所以我们对这种行为嗤之以鼻,是因为我们站在了受害者,也就是出轨者伴侣的角度来考虑。那么为什么《春夜》能够达到豆瓣8.8的高分?换言之,一段“出轨”的爱情为什么能让大多数的观众都认同这种情感?是因为我们把受害者的角度,从女主男友的身上,转移到了男女主本身。如果换在影视剧中,这就是“主角光环”的力量。所以,看剧时我们无法第一时间选择女主男友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也没办法以他的思维和视角去感受被劈腿的痛苦。如果真的可以换位思考,那么若是将第一男主换人,这部剧将会是另外一种风格。我们看到的是男主曾经被怀孕的女友抛弃,又留给他一个需要抚养成人的儿子;我们看到的是女主在受到父亲的而不得已去选择了现在的男友,甚至还有来自外界的压力让这对感情不深的情侣快速步入婚姻的殿堂。因此,第一视角下的他们,是可怜的。最后,叶秋臣想谈一个最难表述的观点,就是出轨的合理性。没有人希望自己“被出轨”。但也没有人可以否认自己内心可能潜藏的。人无完人,人孰无过,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从没犯过错。出轨,是一种错误,我们厌恶这种行为,厌恶这种偏离正常轨道的男女关系。但人的一生都会犯错,都会被犯错的人伤害,都会成为某些特殊感情关系网中的一员,世界是公平的。主动或是被动,社会上有正常社交的人们大多数都会面对感情问题的纠结。出轨,说白了是一种的释放。这里我依旧想引用《大染坊》中卢家驹那句话——男人无所谓忠诚,忠诚是因为背叛的筹码太低;女人无所谓正派,正派是因为受到的引诱不够。一样的道理。有些人隐藏了,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出轨。不论婚前还是婚后,出轨就是精神上对的渴求已经超过了他们对的控制。自制力强的人选择了仅仅将出轨停留在精神层面,有些自控力差的人则是将其发展成了之间的关系。无法操纵的情感,是拦也拦不住的。最后的最后,说一下影视剧对观众的引导。经常有人评论“剧情三观不正看了毁眼睛”,或是“看过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出轨了”,还有人表示这些剧都是在“给出轨这种恶心的事情洗白”。观点各异,谁也无法说服谁,只能各自保留意见。这世界上,最难的是判断感情,最难做的是在感情世界里找出“对与错”。叶秋臣并不相信看过《春夜》这部剧的人就会增加出轨的概率,也并不认为没看过这部剧的就一定不会出轨。是人本身就存在的,和这部剧无关。不论是《春夜》还是《我们不能是朋友》,都是在阐述这个世界上真实会发生的故事,它告诉你一段会客观存在的关系,仅此而已。它只是帮助你了解了这个世界,而不是为了引导你去学习他们的行为。至于导向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自己认知世界的深度,除非亲身经历后成长,否则再多的道理都是空谈。叶秋臣一直以来都希望影视剧能够传达的是正能量,积极向上的内容。所以每每遇到像《向西闻记》《我们不能是朋友》或《春夜》这类的剧时,我总是不知道是否应该推荐。但今天,其实我找到了一个答案。我想说的是,《春夜》的确很好看,很吸引。但是,要给对的人看,才不会让错的人走偏了路。文/叶秋臣————————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