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合西方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分析古希腊...
- 纪录片奥德赛的主旨
- 可以分享你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或者书籍吗
- 每天工作八小时,对周末双休的上班族来说,有哪些好的兼职工作可以选择
-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买小型车
结合西方奴隶制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背景,分析古希腊...
古罗马文学,指纪元前后繁荣于古罗马(包括罗马共和国和罗马帝国)统治下的文学。其主要语言是拉丁语。尽管古罗马共和国诞生于公元前510年(摆脱伊特鲁利亚王朝的统治),但按照惯例,真正意义上的古罗马文学则从公元前240年算起,古罗马的文化主要是继承希腊文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希腊化时期,罗马就输入了许多希腊作品,加以翻译和摹仿。在公元前146年罗马灭亡希腊之后,更是将全部希腊神话、诗歌和戏剧据为己有。找了许多从希腊俘虏来的奴隶来做家庭教师,让他们编剧作诗,并研究各种科学,这使得古罗马文学染上了浓厚的希腊色彩。以神话为例,同希腊文化接触后,许多罗马的神祗便同希腊的神祗结合起来。如罗马人信奉的朱庇特便等同于希腊的宙斯,他的妻子朱诺则等同于赫拉。至于太阳神和文艺女神缪斯等则直接进入罗马神话,连名字都没有变。质朴务实的传统美德 、热爱祖国的强烈情感 、虔诚敬神的宗教态度 、遵纪守法的习惯风气 、求实致用—罗马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建筑艺术方面则以圆为主。当然,古罗马文学也并非全是古希腊文学的仿造品,因为它毕竟是罗马社会的产物。其采用的语言是拉丁语。在西方学术界,古罗马文学被认为是广义的拉丁文学的一部分。与古希腊海洋民族不同的是,古罗马属于内陆民族,主要以耕牧生存。具有上古农民和牧民粗鄙、蒙昧、淳朴的特点。建国之后的古罗马崇尚武力,追求社会与国家、法律与集权的强盛与完美。其文学具有更强的理性精神和集体意识,具有庄严崇高的气质,却也缺少希腊文学生动活泼的灵气和无拘无束的儿童式的天真烂漫。古罗马文学在艺术上强调均衡、严整、和谐,重视修辞和句法,它的技巧上偏于雕琢与矫饰。
诗歌
早期的古罗马诗人中颇多全能型作家。诗人埃纽斯(前239-前168)不仅改写和创作过悲剧,而且还写过戏剧和4至6卷讽刺诗。他的史诗《编年史》追溯罗马的历史,始于埃涅阿斯的经历,止于作者生活年代的战争,洋洋18卷篇幅,不过已基本散佚,仅剩不到600行传世。从文学史角度看,《编年史》摈弃了古老的神农格,采纳了荷马史诗所用的六步音长短短格。但在风格上,有明显的模仿荷马的痕迹。埃纽斯对古罗马文学影响深远,西塞罗、卢克莱修和维吉尔都表示自己曾受其影响,他被尊为“古罗马文学之父”。
喜剧
普劳图斯(约前254年-前184年)精通古希腊文,是共和时代最著名的剧作家。相传普劳图斯著有戏剧130部,但据考证仅有21部出自他的手笔,其他均系后人伪作。他的喜剧主要以希腊新喜剧作家米南德的风俗喜剧为蓝本改作,讽刺罗马社会的腐化风习。其主要作品包括《孪生兄弟》、《俘虏》、《商人》、《驴》、《蝗虫》等。
泰伦提乌斯(前190年-前159年)生于迦太基,本是奴隶,后来获释。他一生共写过六部喜剧,包括《婆母》、《两兄弟》等代表作品都是从古希腊新喜剧改编或翻译过来的。其喜剧结构严谨、语言文雅但欠生动,人物内心矛盾刻画细腻,人物形象自然。他的喜剧不如普劳图斯的滑稽有趣,在当时仅受到有教养的观众喜爱。泰伦斯对后世的喜剧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法国的莫里哀、英国的斯梯尔和谢里丹都曾模仿过他的作品。
罗马的雕刻
罗马的雕刻艺术是师承希腊的,但与希腊相比又有其特点。
一、罗马雕刻艺术带有贵族气息,人物雕像大多以贵族、帝王为主。
二、人物形象不及希腊生动、秀丽、而更多严竣、矜持的神情,但强调真实和个性。
三、缺乏希腊雕刻中那种丰富的想象力,对力量和动态美的刻划,人物大多陷于凝神沉思中。
代表性作品:屋大维像、《马克·奥里略骑马铜像》 、佛拉维贵夫人像等。还有和平祭坛、纪功柱和门上的浮雕等。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的建筑不仅借助更为先进的技术手段,发展了古希腊艺术的辉煌成就,而且也将古希腊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完美、崇高的特点,在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从“神殿”转入世俗,赋予这种风格以崭新的美学趣味和相应的形式特点。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在这些特点中,显然仍有着古希腊建筑的和谐、完美、崇高的风格内容,但是“合宜以及经济”的杠杆,又显然将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神”意,转变为了世俗的人意。这一点,可以直接地从建筑类型、建筑外观的设计方面看出。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一般以厚实的砖石墙、半圆形拱券、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交叉拱顶结构为主要特点。
纪录片奥德赛的主旨
《奥德赛》着重描写了奥德修斯10年海上漂泊中最后40天的事情:奥德修斯历尽艰险最后到达斯刻里亚岛,受到国王菲埃克斯的隆重接待,酒席间应邀讲述他遇风暴、遇独目巨人、遇风袋、遇女妖、遭雷击等海上经历。
可以分享你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或者书籍吗
推荐两本书《厌女》。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解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颇多迷惑:罗志祥为什么这么渣?为什么N号房的贬低女性能说出“流的东西”这么恶毒肮脏的话?为什么存在夜店“捡尸”现象?为什么鲍毓明身为律师还胆敢性侵未成年少女?而且此事曝光后,竟然有一堆人洗地?甚至财新的女记者也为鲍毓明说话?为什么全球各地都有重男轻女,就业歧视,羞辱,一夫多“妻”的问题?为什么权势性骚扰、癖、性犯罪、战争性暴力无处不在?……下面来谈谈这本书。2015年,被誉为日本战后7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及运动的领袖人物上野千鹤子,针对日本当代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写就了《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一书。01 厌女症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男性对女性的蔑视,以及女性的自我厌恶。也延伸为对女性化、女性倾向,以及一切与女性相关的事物和意义的厌恶。这个概念虽然是由日本学者提出,但并不是日本特产,而具有普世意义。书中谈到的许多日本社会现象,在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也能找到踪迹。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过这些念头?男性版:妻子的角色应该是贤内助,女博士是“第三种人”,只要丈夫对妻子好、找个情人没什么。女性版:女性学历太高不好找对象,太累的工作不适合女性,女性最好30岁之前嫁人,防火防盗防闺蜜。都是厌女症。02 厌女症是什么发生的?父权制、双标、女性同谋父权制父权制下的性别秩序有三项基本构成要素:男性社会望、厌女症、恋憎恶。“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这句俗语,一语道破了厌女症的根源——兄弟之情,才是男人世界的根基。男性群体内部,通过一致蔑视女性(包括女性化的男人,男恋),互相认同彼此而成为更优越的性主体,这就是男性社会望。女性被看成“的客体”,只能“被拥有”,是劣等的。所以,同样有厌女症的男人们,此刻是非常“艳羡”罗志祥超乎寻常的时间管理能力、无缝切换的多线程作业能力的。他们并不同情周扬青,还觉得周扬青是“活该”、“自作自受”、“蠢”。双重标准对于男人来说,并非每个女人都能被歧视,比如母亲。蔑视生母等于蔑视自己,因此便产生了性的双重标准:“圣女”与“”。男人性活动混乱可以被夸“风流倜傥”,女人如此就被骂“”。“”的语言逻辑是,“你居然敢不经过我(男性)的许可”。与之对应的文化表达是,通过侮辱对方的母亲,来贬低对方人格。中文有“养的”、“养的”,英文中有“son of a bitch”。在罗志祥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双标”:他一方面维持着和周扬青的关系,对外只承认她是正牌女友,短视频账号只关注她一个人;另一方面,他有无数个情人,无数次,睡工作人员,多人运动,专用一部手机打点情人们。他丝毫没有把女性当做“人”去尊重——无论对正牌官方女友,还是“约出来的女孩子”们。他面前的每一个女性,都是玩具。女性是男性的同谋厌女症是男女通吃的,女性也会自我厌恶。女性的自我厌恶是因为,出生后要先将 “女人”这个范畴所背负的历史性的厌女症“姑且”接受了,然后才能成为一个女人。女性厌恶自己,或厌恶其他女人——将厌女症转嫁出去:要么将自己男性化,成为特权精英,被男人当做 “名誉男人”来对待;要么扮丑,自动退出 “女人”的范畴,逃脱被估价的身份,即“丑女”;要么厌恶自己的女儿。樊胜美、房似锦的母亲们,就是“厌恶女儿”的典型。无论女儿多么能干,她对于家族的唯一功能,是供养兄弟和父母。而且,“要做出与男人匹敌的成绩,却又决不能压倒了哥哥。”有时,女性对受害者的审查更苛刻。近日,某媒体关于“鲍毓明性侵养女”的一篇“特稿”遭到批评,作者的其他文章很快被网民翻了出来,称其习惯“用玛丽苏的报道性侵”。某种程度上,这名受过高等教育的作者,无视父权制下“平等”和“自由意志”的先决条件,以“追求公正报道”为名义实践着厌女症。发端于2018年7月的#MeToo运动中,举报者不仅要接受男性的审视,还要面对的指责:“她们一定是自身不检点招来祸端”,“她们的举报行为有贴大字报的嫌疑”。为什么审查女性受害者的女性,缺乏同情心且更加苛刻?上野千鹤子认为,因为她们已经将父权制价值观内化,成为“父权制代理人”。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获取男性共同体的承认。这是“防火防盗防闺蜜”的背景,也是女性“羞辱”更恶毒的根源。女性的自我厌恶,帮助男性维护了这套系统。对周扬青的态度,女人们主要分为两派:一是谴责罗志祥,二是恨周不幸、怒周不争,迁延至今才分手。还有第三类比较特殊,那就是Hebe这样的女性。如果说罗志祥的母亲“护犊子”还无可厚非,那么Hebe此刻对罗志祥的声援,显示出她典型的“主动维护这套系统”的意愿。作为这个社会厌女秩序的辅警,作为男性权力系统运作的协助维系者,Hebe这个“父权制代理人”当得并不好看。03 性犯罪与厌女症厌女症中,所有涉性的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避免男性主体地位的失落。相关研究表明,性侵并非出自男性偶发的性冲动。在和平与战争两种语境下,性侵都是男性性别意志的强化。第一,在日常情境下,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肆意摆布,比如职权性骚扰,儿童性侵。这和一切恃强凌弱的活动本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涉及“性”。《黑箱》的作者伊藤诗织说,“大部分性侵案发生在不平等的权力结构中,这并非事关性企图,而是关乎权力,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施加的权力。”“与性无关,而是一种男性集体验证主体地位的活动。”(上野千鹤子)可以说,所有性侵都是权势性侵。如教师对学生,上司对下属,成年人对孩童。 出于地位失落的恐慌,癖会在性活动中选择障碍最小、最无力反抗的儿童。第二,在战争情境下,性侵是男性性别意志的强化。战争状态下,性侵是全球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战争武器,是对被侵略方当地女性的性发泄,是一种男性权力的行使,是一种沉重打击当地男性气概的象征。04 厌女症的文化根源: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上野千鹤子使用了性别研究学者赛吉维克的“男性社会望、恋憎恶、厌女症”这三项要素,解读了日本的厌女现象发生原理。英国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则进一步从文化叙事的角度,分析了厌女症的源头——人类有史以来逐渐形成的权力秩序。比尔德的演讲集《女性与权力》中写道:“权力的定义本身,已将女性排除在外。”如果将女性分为“精英女性”和“普通女性”,可以看到她们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处境却有相似之处。政界商界的精英女性们,有意无意扮演着男性化的角色,她们将自己男性化、成为“名誉男性”,而得到男性集团的认可,进入了“精英圈子”。同时,又不能表现得太过优秀,要收敛锋芒、保持缄默。2019年的东京大学入学式上,从事女性学研究的上野千鹤子教授在她的演讲中,提到了一个吊诡的现象:东京大学的学生在与外校进行联谊会时,面对“你来自哪所学校”的提问,男生往往会骄傲地说自己是东大的学生,女生却支支吾吾地回答:“东京……的、大学。”为什么东京大学的优秀女生,不敢公开说自己来自这么好的大学?因为,人们对于成功男性的接受度更高,而对女性的期待则是“可爱”和“温柔”,女性的核心价值在于“被保护、被选择”。于是,优秀和强大的女性不得不选择收敛锋芒。而普通女性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处于“沉默”状态,她们的声音不被重视。“当一个不受欢迎,有争议性,甚至仅仅是与多数人想法不一样的意见从女人嘴里说出时,人们就会认为这显示了她的愚蠢。人们不会说我不同意这个意见,只会觉得说话的女人很蠢。”“在女性公开声明立场的时候,为她们自己而战的时候,高声疾呼的时候,人们是怎么形容她们的?她们“咄咄逼人”,“喋喋不休”,“哭哭啼啼”。”——《女性与权力》女性被排除在公共讨论空间之外,源自西方传统。最具代表性的是奥德赛里 “被噤声”的女性佩内洛普,还有象征着的蛇发女妖美杜莎。在希腊神话里,美杜莎本是一个被波塞冬、而被雅典娜变成了蛇发女妖,最后遭到珀尔修斯斩杀的可怜女子。无辜的美杜莎居然成了的象征,无故斩杀她的珀尔修斯却被奉为英雄。后人是如何运用美杜莎这个文化隐喻的?以曾经一届美国大选举例,杀死美杜莎的珀尔修斯被作为力量和英勇的象征,换上了特朗普的头像。流着鲜血的美杜莎的头颅,被替换成希拉里的头像。上野千鹤子的答案是否定的,“厌女症已经刻入我们的身体,抵抗厌女症,就相当于抵抗我们的。”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可以放弃作为?我认为,答案也是否定的。首先,“女性”不是天生的。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毋宁说是逐渐形成的。”波伏娃认为,“女性”的本质,是在父权制文化主导的文明规约下,历史性的、人为的身份建构,女性气质体现出一种权力关系。在大文化背景下,“女性”呈现出恒定性与可变性的辩证统一。理想的女性,应体现双性特质,不仅是塑造文化的主体和影响文化的客体,也具备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我更倾向于玛丽·比尔德《在女性与权力》中阐明的观点:“权力”概念本身值得再思考。精英、领袖、克里斯马的魅力、名气,这是当下仍常用的“权力”的含义。但“权力”的这一含义本身是男性化的——很难把女性套进这个含义里。“你无法将女性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女性与权力》)所以,“开始行动”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要完成这个新定义,核心是:让女性获得被尊重、被看见、被认真对待的独立地位。权力架构需要被改变。女性需要主动发声,主动作为和抗争,倒逼架构的改变。PS:关于“厌女”问题的更多思考,详见我的文章《罗志祥、鲍毓明、牟林翰为何这么“渣”?因为他们身后有共同推手》,感兴趣的读者可移步至:
每天工作八小时,对周末双休的上班族来说,有哪些好的兼职工作可以选择
还真知道有个好活,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干的了。反正,我是眼馋的很,但我干不了。应该是八年前,有个熟人开始学习会计,和他本专业八竿子打不着。所有认识的人都觉得不务正业,每次考试前也都怀着看好戏的心态去探问,某某,考过了没有啊?五年后,那货拿到了CPA证书。而,此次以后,没有任何人再提这茬。那货现在上着轻松的班,下班后挣着不小的小钱。用拿货的话说菜市场财务自由了。在我看来,那货斜杠了!绝好的选择!!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愿意买小型车
别说年轻人了,我一个近20年驾龄的中老年人现在都愿意买小型车,只是现在还没有很迫切的换车意愿而已,一旦要换车,我真的会换个小型车,最好还是个两厢的。至于原因,有很多个。1小型车的驾驶优势以前不懂车,总以为车子是档次越高就越好开,看见小型车就觉得,这车子这么小,看起来跟碰碰车似的,开起来肯定无趣极了。但是等驾龄长了,开过的车子多了,才知道,小型车比中型车,大型车,SUV,MPV,之类的车型好开多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是深有体会的。首先说提速,如果没开过,可能以为小型车排量小,所以肯定动力差,开起来的感觉很肉。其实不是的,虽然小型车的发动机排量不大,但是得益它车身尺寸小,重量轻,所以它提起速来一点都不慢,尤其是大众的高尔夫,0--100公里的提速只需要7秒,一点都不比几十万,上百万的奔驰宝马差。当然,我们普通人也不是赛车手,没必要开那么快。只是想说,小型车的动力完全能满足我们日常在城市内通勤的需求。基本上随便揪一辆1.3或者1.5排量的两厢车出来,提速感都不会比1.6和1.8排量的三厢车差,甚至会更好。再说方向盘小型车由于车身重量轻,再加上轮胎的尺寸也比较小,所以打起方向来的感觉相对大型车来说很轻盈。你要是开惯了大型车,换辆小型车开,肯定会感觉,怎么这么轻松?太舒服了。你要是开惯了小型车,换辆大型车开,肯定会觉得,方向好沉,开起来好累人。尤其是需要转弯,变道,倒车,原地打方向的时候,由于小型车的轮胎尺寸小,轮胎和地面的接触面积小,所以基本上是毫不费劲的。大型车就不行,不但费劲,而且你还能很清楚地感受到那种轮胎和地面摩擦产生的震动感,这种震动感会由方向盘传递给驾驶者,这种摩擦震动感乘客是感觉不到的,但是驾驶者真的能全部感受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是小型车在城市里面真的比大型车更好开开大型车和小型车的对比,走直线是感觉不出什么的。但是每当需要变道,转弯,掉头时,差距就显现出来了。小型车好开太多了,尤其是转大弯或者急弯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大型车车身太长,重量太重,所以受惯性影响更大还是什么原因。反正每次面对这些场景,开大型车总感觉人在车里很摇晃,左右摇摆的(SUV和MPV更明显,感觉更坐船似的),开小型车就没这种感觉,或者说受到的影响小很多。尤其是在街区里行走,需要转弯,掉头的时候,小型车总是一把就能过了,但大型车却可能要进进退退好几次。我就住的是县城里的自建房住宅区(你可以认为是城中村),这里的停车可不像住小区楼房的那样有什么地下停车场,大家都是停在自己家门口的。每次我晚一些回家(9点过后),家家户户门口都停满了车,走直线的时候还好,一到需要转弯,经常还需要倒一两次车才能转进去,不然可能车头过了,但车尾就刮了。所以我经常在想,假如我开一辆小型车,两厢车,就好了,这样一把方向就能转进去了。停车的时候也是这样,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面,总有些人停车不太规范,比如说对方停车的时候,只要再往后点,或者再往前点,就能腾出来一个标准的车位,可以多停一辆车。但是现实中很多人就是只要他能停进去,他就不管了。所以开大型车很多时候就是看到一些车位,好像能停进去,但是又停不进去,只能继续开,重新找车位。但是如果开的是一辆小型车,也许很轻易就能停进去了。2开小型车能省下很多钱首先是油钱前面说过,小型车相对来说,尺寸小,重量轻,排量也不大,这就又造就小型车的一个优势,就是省油。现在的新车我也不是很懂,因为没怎么接触。但是如果你拿一辆老款的凯美瑞或者雅阁,和一辆老款的飞度,丰田致炫做对比,在市区内行走,油耗真的能差3倍。同样的油价下的情况下,小飞度小致炫在市区里行走,一公里3.4毛钱就能搞定了,雅阁和凯美瑞肯定要1块钱左右(老款),要是皇冠,汉兰达之类的就更高了。所以光是油钱,开小型车就能比开大型车省很多,一天生下来的或许感觉不多,但一年算下来,能省大几千到上万块钱。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车子的作用就是出行而已,同样达到效果,节约出来的钱,用来多给老婆买点新衣服,多带孩子出去见见世面,不好吗?其次是维修保养因为小型车大多本身新车的价格就比较便宜,而且什么都小,所以维修保养的价格真的会比中大型车更便宜。以换机油和换轮胎为例,小型车一瓶标准4升的机油是绰绰有余,但是2.0排量以上的中大型车,基本上都是5升以上的。小型车的轮胎规格小,价格也肯定比中大型车更便宜。不信自己去轮胎店问问,或者上网店查查,在买同样品牌轮胎的情况下,威驰规格的轮胎绝对要比皇冠,凯美瑞规格的轮胎要便宜得多,要是汉兰达那就更加不用说了,人家厂家生产时候的用料都要多好几倍,卖的时候能不差钱吗?最后是车险,车船税小型车普遍排量小,车子价格不会,所以无论是车险,还是车船税,都基本上是最便宜的那一档。就以车船税为例吧,一辆1.5排量的小型车和一辆2.5排量的中型车,价格就差了上千元。所有点点滴滴汇聚在一起,积累在一起,开一辆小型车和中型车,大型车,对车主来说一年下来真差不少钱。如果是有钱人肯定无所谓,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我觉得还是开小型车明显更实惠的,毕竟现在物价越来越高,钱却反而越来越难挣。最后再说说一些和车子本身无关的想法其实10年以前,我也是不太能接受小型车,特别是两厢车的。因为那个时候买一辆车不容易,工资低,车价高,所以总觉得买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必须要买车身尺寸够大的,看起来够气派的。要是买辆小型车,尤其是两厢车,看起来的感觉就跟游乐场里面的碰碰车似的,开出去说不定还被别人笑话,那还不如不买了。但是开了那么多年车,我们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用车观念已经产生了变化,我个人的用车想法也产生了变化。现在的我,包括许多人都觉得,其实车子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就是交通工具,用来方便出行的而已。真没必要为了面子,为了别人的眼光,买一辆大车。开起来不舒服,停起来不方便,每年还花多很多钱,何必呢?如果是做生意或者做业务的,需要一辆车来撑门面我没话说,但是对于我们普通上班族来说,开什么车有什么区别吧?除非你开辆大奔,大宝马,或者大路虎,或许别人还高看你一眼。但是如果你的是开雅阁,甚至是宝马3系5系,你以为别人真的会给你面子,或者高看你一眼吗?不会的,因为这种车满大街都是,人们早就司空见惯,不会觉得你是什么特别的存在。而且对于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来说,你做什么工作,你的收入怎样,你的同事,你的亲戚朋友,早就了如指掌,又怎么可能因为你开辆大型车,好车,就对你刮目相看呢,说不定转过头还在背后议论你,说你爱慕虚荣,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样的话还不如坦然一点,认清自己,把车当做一个纯粹的交通工具,方便出行,能遮风挡雨就好。当然,也有些朋友可能会说,不行呀,我家人多,我交游广阔,朋友多,所以我对空间是有需求的,所以我需要一辆大尺寸的车。从前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开了将近20年的车,现在的我只觉得这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想法。不信的话你问问那些买7座SUV和MPV的人吧。他们的车有一个月有多少次是满载乘客的?他们一年载着老婆孩子去过多少次自驾游?如果认真算算,会发现这个数字可能低得可怜,他们会发现他们90%的场景都是自己一个人开着一辆又大,又不好开,又不好停,还特别费油的车,独自在城里孤独地穿梭。从前的我也是想象自己会经常载着老婆孩子到处游玩,但真的有了老婆孩子以后才发现,平均小赖一年都没载他们出城游玩两三次,因为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太大了,哪有这个金钱,哪有这个闲心,难得休息的话,我还想在家躺两天回口气呢。至于载着他们在城里逛逛公园,逛逛商场,一辆小型车完全足够了,来来回回也就十几二十分钟车程而已,坐在小型车里面并不会觉得难受,毕竟时间不长。而且现在的人孩子普遍生得不多,基本上都是一两个,有些还不想生,所以对空间的需求,真的没有我们买车前想象的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