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1官职问题
君主官职与旱地是否健在无关,只与城池数有关 城市数量 官职 君主指挥士兵数量 2个城市以上 州刺史 11000 4个城市以上 州牧 11000 6个城市以上 羽林中郎将 12000 8个城市以上 五官中郎将 12000 12个城市以上 大将军 13000 14个城市以上 大司马 13000 16个城市以上 公 14000 20个城市以上 王 14000 24个城市以上 皇帝 15000
州牧与郡县的区别
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地方多事。灵帝中平五年(189年),朝廷选重臣出任刺史,称州牧,掌一州军民。并规定州牧地位在2000石的郡太守之上,直接统辖所属各郡。州遂正式成为郡县上面的一级行政区划,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从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县两级制度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十三个州部为:司隶校尉部(治雒阳)、徐州刺史部(治郯县)、青州刺史部(治临淄)、豫州刺史部(治谯县)、冀州刺史部(治高邑)、并州刺史部(治晋阳)、幽州刺史部(治蓟县)、兖州刺史部(治昌邑)、凉州刺史部(治陇县)、益州刺史部(治雒县)、荆州刺史部(治汉寿)、扬州刺史部(治历阳)和交州刺史部(治龙编)。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又分凉州置雍州刺史部。则至汉亡,全国有十四州。东汉顺帝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天下共有105个郡国,到汉献帝建安时期已经增加到137个郡国。
野战军是什么部队
野战军是野战部队的简称,狭义的野战军指的是陆军。广义的野战军指的是陆、海、空、火箭军等用于直接作战的部队,这个是相对于省军区系统的民兵预备役而言的,省军区系统管辖的民兵预备役部队又叫做后备军。我国之所以有野战军、野战部队的说法,主要来源于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有四大野战军,指挥的第一野战军(西北野战军),、指挥的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粟裕指挥的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指挥的第四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四大野战军是解放军的几乎全部主力部队,战斗力极强,功勋彪炳史册。重点要提的是第四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勇猛无敌,是一支兵力最强悍、武器最精良、战将最齐备的铁血雄师。解放战争中,四野在、罗荣桓、萧劲光、黄克诚、邓华、谭政、刘亚楼、李天佑、陈伯钧、洪学智等一批被称为“猛将”、“怪才”的率领下,从零下40度严寒的白山黑水,一直打到40摄氏度酷暑的海角天涯,先后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战场,并在三大战役胜利后经历一系列大规模的血战、硬仗,纵横驰骋于14个省区,为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特殊功勋。 当时的野战军,不是现在的军级单位,而是相当于大军区战役级作战集团,比如当时的第四野战军下辖4个兵团12个集团军。从此之后,老百姓就把能打仗的作战部队叫做野战军。经过多次改革,作战部队早就变成陆海空合成部队了,但是野战军依旧在老百姓心目中口口相传,既是纪念当年强悍无敌的四大主力野战军,也是对现在作战部队的一种希望和寄托。
《三国演义》的三军指的是什么
《三国演义》里的犒劳三军,其实是犒劳整个出征的,但三军这一编制确实存在。现代的三军谁都知道是指陆海空三军,那么古代三军是何由来是否有个说法呢?早在西周就有了军的编制单位了,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西周王朝拥有为六个军,其它诸侯囯不得超过三个军,小的诸侯国更不可能养太多,一个或两个不等。后来春秋战国时,诸侯国之间佂战不断,形成了的分工布署,三军一般是指步军、马军后车军,后兵车在战场逐步淘汰,又形成了前军、中军和后军,也有称左军、中军和右军。这就是三军的正式来源。后来的人往往用三军来泛指整个。尤其是书中常常使用,如"号令三军”、“三军震动"等等。毛有“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著名诗句,其中三军也是泛指整个长征,当时并没有海军空军。所以诸葛亮犒劳三军就是犒劳前线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