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美食和成都美食有什么区别呢
和成都朋友闲唠嗑,有一次她跟我说,在成都人眼中无外乎3种人:成都人、重庆人、外地人;重庆人亦然。如果一个成都妹儿嫁到了重庆,对于父母来说还是可以接受。但要是一个成都妹嫁到跟重庆差不多距离的贵阳、昆明,她妈妈会马上恨铁不成钢的说:“不巴适,去了外地。”对于外来人的感受一个北方人来到这两个地方给我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成都人追求生活品质,重庆人讲究江湖义气,一个文艺一个豪爽,一个是娇娃一个是汉子。图源:张大神气不信你去成都一坐,点一杯蒙顶山上茶,看着山山水水人来人往,大爷们手搓麻将,一下午的休闲时光就这样过去了。不要刻板的认为都是老年人聚集地,你也能看到小年轻悠闲地在这里讨论谁的更好看。来了重庆后首先被它魔幻的地形所俘获,一个拥有厚重历史的古老山城,让导航失灵的“异度空间”加上数不清有多少层的“8D城市”。没有太多矫饰和讲究,充满着自然的生命活力。在解放碑前,看着来来往往数不清的靓男靓女,简直让人大饱眼福!成都火锅VS重庆火锅说到美食,对于这两座城市最大的争论就是火锅成都火锅:花样多,味道香,气性柔。重庆火锅:钻研深,路子野,匪气重。关于火锅到底起源于哪儿,说更地道,谁更正宗,一直是这两地的争论点,彼此谁也不让谁。据说2009年重庆火锅协会还专门提出要办一场官方辩论赛,最后似乎因为几个有名的火锅店拒绝参加而散火。(听起来有一点点搞笑)对于我来说最直观的感觉就是成都的火锅更香,重庆的火锅更辣;成都的火锅店招牌更文艺,重庆的招牌更接地气。虽说川渝地总是在一些话题上较劲,但他们都拒绝麻酱!按照他们的原话是:清汤可以忍,麻酱绝不行!成渝一家亲,无论是成都火锅还是重庆火锅哪个更受欢迎,都是对火锅本身的肯定!哈哈哈,如果你是个地地道道的川渝,欢迎评论区留下你的见解,让我更好的了解你们呀~
村上春树励志故事
村上春树的森林 我在他的文字里感受着孤独,那样的孤独任凭怎样的人生也无法缓解。我想,在他的作品中,在幸福的表象下,追溯到生命的本质是虚无。 读村上春树的小说,曾经天昏地暗。他小说里的女子,或宁静或活泼,但距这个世界都是遥远的。挥之不去的神秘气息,内心深处的创伤哀痛,死亡的气息如此强烈。 他说:“我理想的女性在这个世界上不存在。” 是,这样的女子无法存在。她们生活在异度空间,那是村上春树理想中的世界,一片走不出的青春森林。在这片森林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那时,我以为他的气质是似水仙一样孤傲,有严重的自恋情结,性格自闭,长相沉闷而帅气,当然还独身,没有哪个女人配得上他。事实却完全不是这样。 他22岁结婚,长得也不帅,人也没有什么怪癖。结婚时他大学还未毕业,爱人阳子小姐来自天主教女校,性格活泼,与这个世界有着一层淡淡的隔膜。婚后的第16个年头,他写《挪威的森林》,阳子化身为他小说里活泼的绿子,遍布阳光。 村上春树像他小说里的男主角,内向,不喜欢上电视被采访,行事低调。面对记者时,他很少主动说话,性格矛盾,外表与内心反差很大。从表面看,他的生活很正常。大学毕业后,他开了家名叫彼得猫的爵士乐咖啡店。30岁时,他突然想写小说,于是写了篇《且听风吟》参加《群像》杂志主办的“群像新人文学奖”大赛,没想到一举夺冠。这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索性卖掉彼得猫咖啡店,专门从事小说创作。接下来的生活被他规划得无比平淡。 他每天4点钟起床,早晨写作四五个小时,晚上10点钟就寝。每天都跑10公里路,不跑步的时候就游泳。写作前,一般先听古典音乐。没有音乐的人生是他无法想象的。 在饮食上,他吃新鲜蔬菜、麦片、意大利面和面包。他很少吃甜点、冰激凌和巧克力。 如此规律的起居生活,在作家中算是个异类了。这让他保持了良好的体能和精神状态。对此,他解释:“写书没有体力是坚持不下去的。大型故事的‘复活’在某种程度上与身体的复活是相连的。” 在现实生活中,他清醒理智,生活规律得近乎刻板。他只管埋头创作,对外的一切事务,包括与出版社打交道,均由阳子打理。 他与阳子结婚33年,没有孩子,两个人感情依然很牢固。似乎作家的坏毛病在他身上都无法找见。他既无昼夜颠倒的坏习惯,也无四处留情的不良记录,他对婚姻忠诚坚定,这一切正常得让他不像个作家。可他确实是写畅销书的大牌作家,还是纯文学畅销书的作家。他名利双收,让很多写纯文学而不叫座的作家慨叹不已。 他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还上了“亚洲十大居家好男人”的评选排行榜。但他对婚姻的理解却冷静深刻:“说得残酷一些,婚姻生活就是近乎残酷的相互磨合的过程。” 他拥有普通人的幸福生活,而他的小说却传达着人生的寂寥、青春的伤痛和生命的无可把握。作家精神领域的孤独,他一样没少,甚至更多。 在他的眼中,“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追求得到之日即其终止之时,寻觅的过程亦即失去的过程”;“在某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要伤害另一个人。” 村上春树流连在那片森林里,写不尽的青春疼痛,都是些看不见刀口的伤疤;寂寞的少年男女,眼里的世界沉静无声,刀光剑影却留在内心。孤独的意向让读者忆起青春期有过的疼,一步步,怎样艰辛走过,如他所言:“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就这样,我们都在瞬间老去。 我在他的文字里感受着孤独,那样的孤独任凭怎样的人生也无法缓解。我想,在他的作品中,在幸福的表象下,追溯到生命的本质是虚无。 在他年少时,也有过随心所欲的生活:反抗父母对他进行的国文熏陶,坚持读《世界文学全集》;经历运动,几乎不去学校;在新宿打零工,其余时间泡在爵士乐酒吧里,过着昼夜无规律的混乱生活。那时,他住在三鹰市的一间宿舍里,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他在一家当铺买了支长笛,每天吹一支固定的曲子,后来的三鹰市在他的记忆里,就成了那支曲子。 这样无节律的快乐,想必村上春树不会再有。青春本无忧伤,忧伤总是在青春失去之后,爱情、生命皆是如此。